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陈云 王聪莹 整理
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
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胡建鄂
《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》从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、确保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、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“现代农港”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、推进改革创新、加强党对“三农”工作的全面领导等7个方面23项内容,对新发展阶段“三农”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。
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将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,当好全市乡村振兴“排头兵”——
加快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“现代农港”。全面落实支持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,加强出口新机制和“随州香菇”区域公用品牌建设,依托品源现代、裕国菇业等企业加快香菇深加工和出口,确保出口额突破6.5亿美元;加强“随州香稻”优势产业培育,确保香稻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;依托湖北正大扩繁增量深加工,加快亿只鸡工程建设;依托广水中粮、湖北共富,加快完善生猪产业链;依托中兴食品拓展茶叶产业加工出口,确保出口额达到4000万美元以上;突出地域特色,大力发展“胭脂红鲜桃”、“随州泡泡青”等特色果蔬。
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行动。每年集中建设一批示范村、整治村,推动美丽乡村由“一处美”到“一片美”再到“全域美”。今年集中打造随县中部片区316国道沿线、广水市十蔡牛程线、洛阳千年银杏谷循环线、随州高新区淅大公路沿线、麻竹高速大洪山西至大洪山东S333“百里画廊”中轴线等五个示范片区,共160个行政村。
加快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。坚持党建引领、产业发展、乡村治理“三位一体”,积极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及农民增收实现路径,推动“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”。大力推广随县柏树湾模式,坚持人民初心,市场的方法,建立村级主导、能人管理、农户参与的合作经营组织,推动实现多元化、多层次、多形式经营,不断做大农村集体经济增量,尽可能让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和劳动报酬收入,实现共同富裕。
○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
市扶贫办党组成员、副主任 李永宏
脱贫摘帽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。打赢脱贫攻坚战后,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,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。市扶贫办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——
保持主要帮扶政策的总体稳定。严格落实“四不摘”的要求,要让老百姓吃“定心丸”,保持现有的帮扶政策、现有的资金支持和帮扶力量总体稳定。
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。对已经脱贫的村、脱贫的人口开展监测,持续跟踪收入变化、“两不愁三保障”和饮水安全问题。
巩固“两不愁三保障”成果,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,做好脱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,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,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等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。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。
壮大帮扶产业,加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,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,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,继续开展消费帮扶、金融帮扶。
做好脱贫人口的稳岗就业,强化脱贫人口职业培训,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。
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,从就业需要、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,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,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,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、有就业、逐步能致富。
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。分类摸清各类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。提高扶贫资产经营管理水平,防止扶贫资产流失,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、运转高效、持续发挥效益。
○择优培育12个镇域“小老虎”
市发改委党组成员、总经济师 陈良才
乡镇上联城市、下接农村,是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。今年2月22日,市政府印发了《关于培育镇域“小老虎”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的意见》,将按照“镇创建、县主导、市考核”的推进工作理念,择优培育5个经济强镇、2个经济强街、5个特色镇(以下简称“小老虎”镇)。
为了促进“小老虎”镇发展,市发改委将积极引导大项目、大企业向“小老虎”镇布局,培育形成一批能够拉动镇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型、旗舰型大项目、大企业;引导优势主导产业项目向集镇集中、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,努力建成一批先进制造强镇、现代农业大镇、文化旅游名镇;完善“小老虎”镇与县城、周边城市及城镇的交通路网,打造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;加大对“小老虎”镇社会事业发展投入,建设和完善一批教育、卫生、文化、体育等基础设施;抓好生态环境保护、加强镇风镇貌管理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,打造有品质、有神韵的镇域“小老虎”;支持“小老虎”镇积极探索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机制,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、法治化、智能化、专业化水平。
为保障“小老虎”镇发展,我市成立了市、县两级培育镇域“小老虎”工作领导小组,强化建设用地保障,推动扩权赋能,建立财政奖补机制,统筹抓好“小老虎”镇培育工作。将“小老虎”镇培育工作纳入县(市、区)党政领导班子履职尽责考核范畴。对经济强镇考核中位居前3名、经济强街和文旅名镇考核中位居第1名的“小老虎”镇,分别给予财政奖补,对其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在同等条件下按程序优先选拔重用。
○守住“两条红线”盘活土地资源
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 王辉
推进乡村振兴,必须站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,采取“长牙齿”的硬措施,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牢牢守住“两条红线”,即全市364.42万亩耕地保护红线和294.2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。
严禁违规占用耕地造林造景、从事非农建设、建房,加大耕地占补工作力度,切实抓好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。今年,我市将集中一年时间,扎实开展耕地“非农化”问题专项清理,重点清理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、占用耕地挖湖造景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扩大自然保护地、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、违法违规批地用地等五类情形。对2020年7月3日之后新增违法占用耕地建房行为,一律按顶风违法认定,实行“零容忍”。同时,力争今年备案新增耕地5000亩,确保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做到“占一补一、占优补优、占水田补水田”,强化耕地数量、质量、生态。
盘活土地资源,对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。我市将有序推进“多规合一”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,统筹布局农业、城镇、生态三类空间,并积极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,大力发展绿色致富产业。
另一方面,强化乡村发展用地保障。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;依法依规充分保障农民建房合理用地需求,从源头上减少违法占地建房行为的发生;探索“点状供地”等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,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;大力推进农村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,大力开展农村宅基地、工矿废弃地以及其他存量建设用地复垦,合理安排建新区块,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资源要素保障。
○推进城乡垃圾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
市城管执法委副主任 徐建军
乡村美不美,首先要看环境好不好。我市建立了“省级财政支持、市级财政‘以奖代补’、县(市、区)自筹和市场化运作”相结合的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资金保障体系。2018年至2020年共投入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资金近12亿元。
近年来,我市投资10亿元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,其中随州市华隆建筑垃圾处理厂、广水市垃圾焚烧发电厂、随县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、市乡镇垃圾收集转运工程等已建成并投入运行。市垃圾焚烧发电厂主体工程基本完工,餐厨垃圾处理厂正在组织施工中,大件垃圾拆除中心、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分拣存储中心及城区3座生活垃圾预处理站正在抓紧推进。同时,全市建成了37个乡镇垃圾压缩中转站、1185个垃圾收集点,配置了300余辆垃圾转运车辆,投放了14万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,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。
另一方面,全市57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全部完成封场整治,并通过了国家住建部信息系统的核查销号。出台了《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》,曾都区洛阳镇、随县万福店农场和86个机关事业单位作为试点和示范单位,率先实行精准化垃圾分类。今年,将采取“以点带面、试点带动”的措施,遴选了4个社区、18个行政村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省级“示范社区”和“示范村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