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小萍 通讯员 江开军 明晓红 张涛
全国每出口5朵香菇,就有1朵产于随县。
随县位于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,被称为“天然菇场”,适宜的气候孕育出肉质肥厚、香味浓郁的精品香菇。全县几乎村村办菇场,家家种香菇,约10万户农民从事香菇种植,创造与香菇相关的就业岗位超30万个。
“一年种菇盖新房,两年种菇娶新娘,三年种菇存银行,再种香菇奔小康”,是随县菇农生活的真实写照。
走出国门的随县香菇,不仅牵动世界味蕾,还让随县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种植、加工、出口基地。
研发:菌种百里挑一
处于随县香菇产业链最前端的,当属菌种研发。
湖北长久菌业有限公司位于随县三里岗镇,其主业就是食用菌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。20多人的研发团队中,今年37岁的黄天骥是大伙公认的领军人物。
“100个品种里,能选育出一个优秀品种就是幸运的。”黄天骥说,2015年,他接手的56个品种进入筛选程序,4年下来全部淘汰。
“搞科研就是在一次次失败中走过来的。”黄天骥说,他参与研发的“久香秋7”和“秋香607”成为湖北省最先认定的两个新品种,实现随县自主研发香菇品种“零”的突破。
目前,他正在做50个品种的种植试验。此外,他义务推广技术,累计培训技术80多场,培训菇农超5000人次。
工艺:匠心雕琢好菇
随县草店镇是“中国花菇之乡”。因为擅长种花菇,“菇农”王乐家喻户晓。
“做精九道细节,才能种出上好花菇。”王乐认为,基地选址、菌种选择、菇体原料至关重要,随县在这些方面有先天优势。
除了先天条件,剩下环节需要人为把控。控温、控湿、控光、通风都在菇棚内操作。王乐总结,种菇需要“勤劳+经验+运气”,赶上天气好,花菇率可达7成以上。菇形圆整、菇肉肥厚、菇柄短小,菇盖裂出雪白花纹,就是上好花菇。
香菇到处有,花菇很难求。近年来,上好花菇每斤百元以上,是普通香菇的5倍。
去年,草店镇800余户菇农种菇约2000万袋,20多位大户投资建起高标准菇棚,全镇花菇率上升一大截。
科技:大棚“一键掌控”
种菇20年的高桂宝,搭上“智慧农业”的快车,如今摇身一变成“超人”。
在随县洪山镇寺山居委会香菇种植基地,智能大棚颇为壮观。高桂宝通过手机监测,远程控制香菇大棚里的调控设施。
“一键就能自动喷水、自动通风、自动补光,比以前方便多了。”高桂宝满脸喜色地说,以前种菇靠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,如今只需动动手指,智能种植“一键掌控”。
高桂宝是当地信达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。基地自去年建成以来,共种植香菇22万袋,年产鲜菇44万斤,新增产值211万元,带动100余人就近就业。
随县人社局采取“订单培训、定向培训、定点就业”新模式,开展香菇种植技术培训,促使菇农由劳力型向技能型、智力型转变,推动整个香菇产业迈向标准化、规模化、智能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