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湖北日报评论员 程曼诗
在咸宁市咸安开发区铁铺路凤凰城临时摊位规置点,场地硬化,垃圾集中处理,周边职工过早、宵夜、买水果更方便,流动商贩摆摊有了固定经营场所,不再“躲猫猫”。(详见本报9月1日报道)
路边摊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力的场所。近年来,后备箱集市、周末集市,小成本支个摊卖点小零碎,成为很多人空余时间的第二就业选择。与路边摊传统“脏乱差”的形象不同,如今流动摊点的形式和内容变得丰富多样。有的摊主一边煮面炒饭一边开着直播,线下做生意线上带货,把“深夜食堂”开得有声有色。
在城市发展中,地摊经济往往处于边缘地带,并与影响市容、占道经营、食品安全等问题挂钩。实际上,各个历史时期、各个城市都有摊贩的身影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就描绘了当时商业小贩云集的繁华市井。纵观世界范围内,各国对于小摊贩的态度也都经历了排斥、驱逐到认同、引导的过程。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,李克强总理说:“两周前,我看到报道,西部有个城市,按照当地的规范,设置了3.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,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。”发展地摊经济并非应急举措,对消费者来说,一些地方服务配套功能缺乏,流动摊点能及时满足生活需求;对流动商贩而言,可以小成本实现灵活就业,增加家庭收入来源。一个流动摊点,背后维系着一个人、一个家庭的生计。地摊经济、小店经济同样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,是应当悉心呵护的人间烟火。
如何让地摊经济更好释放经济效能?是粗暴驱逐、围追堵截,还是规范管理,井然有序,一张一弛之间,城市经济发展的软环境高下立判。尤其是疫情之下,薄利多销的小摊小贩为市民提供灵活而多样的服务,承担着社会润滑剂的功能。在不影响疫情防控、不妨碍居民生活、不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前提下,为小摊贩划定区域和时段,帮助其在规范化经营中实现对商品和服务质量的自我治理和约束,有助于让经济在“流动”中释放出新的活力。
给地摊经济松绑,释放政策善意的同时,也蕴含了巨大的潜在市场。合理合法摆地摊的意义,不仅在于让商品消费更大程度流动起来,还在于体现一座城市悉心呵护每个微小诉求的意愿。当前,我省党员干部“下基层、察民情、解民忧、暖民心”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。每一步贴近民生的微小举措,都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变化,进一步释放社会效能,让我们的城市在烟火气中不断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