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![]() |
今天是: |
|
□ 湖北日报评论员 余姝满
阅读提要
这些“第一反应”,来自一次又一次防灾救灾实战演习,来自不断完善的应急响应体系,来自不断提升的应急水平和能力,来自人民至上,生命至上。
四川泸定地震牵动人心。在地震相关信息中,有一个字眼引人关注:第一反应。
“第一反应”越是迅速,越是能够争取到更多生的希望。据四川省地震局官网,中国地震预警网震后6.2秒产出了预警信息,其中向康定市提前9秒发布地震预警、向雅安市提前21秒发布地震预警、向成都市提前56秒发布地震预警……地震发生前,四川、重庆居民的手机还收到了地震预警:“64秒后地震横波到达重庆市江北区,震中四川泸定,预警震级6.9级,震感较强。”
地震预报尚是世界性难题。地震预警不等于地震预报,当某地发生地震的时候,震源处会传播地震波,地震预警系统就是利用电磁波传输速度远大于地震波的特性,快速对地震要素进行评估,并发出预警。预警能够争取的时间有限,但是每一秒都是生命的赛跑,每一秒“抢跑”都至关重要。早一秒预警,多一分安全,这背后,是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完善,是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,凝聚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艰辛付出。
危急时刻,人的“第一反应”,看似本能,但离不开平时的应急宣传教育、救灾演练,以及防灾救灾意识。公共视频记录下,老师们的“第一反应”尤其令人动容。地震发生时,宜宾一所幼儿园正是午睡时间,两名老师迅速组织30余名小朋友撤离并躲到较安全的空间里,整个过程用时30秒;雅安一所幼儿园,正在开例会的老师们手机响起地震预警后,跑回班里喊醒午睡的孩子、抱着他们往空地跑,叫不醒的直接连被子一起抱走,用时1分57秒,127名孩子全部安全撤离;甘孜一所中学,学生们第一时间躲到课桌下,老师反复强调“保护头”。这些在应急时刻的“第一反应”和避险意识,既是老师们强烈的责任担当,也是平时应急演练日积月累的成果。
“第一反应”更体现在全社会应对灾难时的响应速度。消防、武警、特警、医疗、卫生防疫等多路救援力量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奔赴震中,出动陆航直升机、紧急调度10余颗中国卫星……一项项应急响应措施在第一时间就迅速行动起来。有一个场景直击人心:消防员自制担架,脚踩木桥抬伤员过河,脚下就是滚滚急流。这幕被称为“飞夺泸定桥”般的救援,正是应急响应的缩影。这些“第一反应”,来自一次又一次防灾救灾实战演习,来自不断完善的应急响应体系,来自不断提升的应急水平和能力,来自人民至上,生命至上。
防灾减灾、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。灾难无法完全预知,搭建高效有序的应急响应体系尤为关键。及时应对、专业操作、科学统筹,把“第一反应”贯穿在每一个环节之中,才能在面对灾难时,有能力、有信心形成应急响应的强大合力,在第一时间打通生命通道、开启生命之门。
版权所有:随州市总工会 主办单位:随州市总工会 建议使用1024×768分辨率 IE8.0以上版本浏览器 |